圣坛之火 (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
- 分類: 哲学/宗教>哲学>哲学与人生
- 國際ISBN書號: 9787531688181
- 出版社:中國大陸出版社
- 圖書語言:中文簡體
- 庫存狀態: 有現貨
-
$17.00
书名:圣坛之火
ISBN:9787531688181
作者:【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 王少凯 译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软精装
是否套装:否
【编辑推荐】
这本《圣坛之火》是他*出版过的日记(他死后别人编辑的).可以说与其他出版过的众我随笔是有很大不同的.这本书是离他心灵*近.*关乎他个人的心路历程的书;书中涉猎:交友访谈、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悲伤孤独等等.是作家真情实感、所思所想的记录、没有掩饰的表达.从这本书里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本森形象.读者可从本森的两个人生节点品读:
人生之课——穿越生命的迷茫(1888.9.8—1889.7.28)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就是对用心、有爱的人的一次教育.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人生就是*幸福的时刻;我们不能通过冷淡.也不能通过自暴自弃学会人生的课程;痛苦终有回报.错误使人警醒.罪过别具深意.悲伤也有仁慈;不必等待人生的黄金时光.只要为了探知人生的真谛.没有一刻不是人生的黄金时光.
平和之路——战胜生命的苦难(1889.8.8—1891.10.12)平和.是经历过大起大落后的心态.本森经历了人生所有的悲苦:中年丧子、丧妻.遭遇破产.孤身一人.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打败他.正如他自己总结的:“他的爱激情四溢、他的痛痛彻心扉、他的渴望深切强烈、他的恐惧触目惊心.然而.在爱与痛苦.渴望与恐惧的后面.是内心的城堡.灵魂在这里栖息.它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本森通过日记的写作形式.探讨教育、人生、苦难和艺术等问题.观点深刻独到.很有哲学深意.正如导言中卢伯克所言:“终于.在生命结束之前.他找到了他一直执着寻求的宝贵的财富.记得在临终前他对我说.无论他对生命的感受如何.他一刻也未曾怀疑过.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用心、有爱的人的一次教育.当意识到这一点.当明白了人生的每次经历都无不富有深意和价值时.是他人生幸福的时刻.”
【作者简介】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
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在1885~1903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
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长的400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仰望星空》(At Large)、《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大学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圣坛之火》(The Altar Fire)、《为师之道》(The Schoolmaster)、《剑桥论道》(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阿城信札》(The Upton Letters)、《我心无惧》(Where No Fear Was)、《向死而生》(The Gate of Death)、《对话寂静》(The Silent Isle)、《安静的家》(The House of Quiet)、《静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追随本心》(Along the Road)、《生命之泉》(Water Springs)、《美丽金线》(The Thread of Gold)、《我生永安》(Meanwhile)、《无冕之王》(Men of Might)、《黑夜炉火》(Thy Rod and Thy Staff)、《花香满园》(Joyous Gard)、《论罗斯金》(Ruskin.A Study in Personality)、《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 Trouble and Other Stories)、《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等.
【媒体评论】
“本森总给自己设定一个难以完成、甚至徒劳的主题.而这样的主题又是大多数作家不愿意碰触的主题.即在看似沉闷的日常生活中.以文学的手法来激发自己和读者对其更深的思考.”
——《标准报》
“……一个根深蒂固的、清高的利己主义者在经历痛苦的洗礼后.蜕变到一个谦卑的利他主义者.这也正是从历经磨难、汲取力量、感受美好之精神升华的过程.至此.也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无比美妙的作品意境.”
——《世界报》
“话语幽微.行止如仪.却感受到在禁锢的心灵中有股火热的激情正蔓延燃烧.”
——《纽约时报》
【目录】
序言/1
导言/3
1888年9月8日/1
瑞士
奇怪的心情
空虚的心灵
1888年9月15日/5
家
1888年9月18日/8
令人心痛的回信
我的书
声誉
1888年9月25日/14
来访的客人
封建思想
1888年10月4日/17
隐私
采访
1888年10月9日/21
诗人
为生活而工作
1888年10月12日/25
艺术家的禀赋
艺术家和道德家
1888年10月21日/28
书的诞生过程
美的创造
1888年11月6日/31
艺术的伟大
1888年11月20日/33
艺术的伟大
1888年11月24日/35
乞丐的孩子
1888年11月25日/36
唐的来访
文学的价值
1888年11月29日/39
自杀
1888年12月2日/41
冬日夕阳
隐没的日子
1888年12月4日/44
结构与色彩
1888年12月10日/46
一个童话故事
与生活同步
1888年12月14日/49
四季的美丽
艺术家的渴望
艺术的评判标准
1888年12月22日/53
罗斯金与卡莱尔
灾难的意义
1889年1月3日/57
不幸的凡人
堕入地狱
1889年1月8日/61
冬日世界
漂泊
我的渴望
1889年1月15日/66
何时停步
天才的奥秘
1889年1月18日/69
癔症
1889年2月1日/70
灰暗的影子
狂躁的神经
1889年2月3日/73
娱乐
1889年2月7日/75
绝望
冲突
禁门之内
1889年2月20日/80
矿井
预测
1889年2月24日/83
访友
令人欣慰的友谊
1889年2月28日/86
安慰
1889年3月3日/88
《诗篇》第119首
1889年3月8日/91
死亡的阴影
体会
勇气
1889年3月14日/95
职责
理想中的和谐
1889年3月20日/98
卡莱尔夫妇
事实与虚构
1889年3月28日/101
春晚
朝圣之旅
1889年4月4日/104
磨坊主
工作
1889年4月9日/107
卢梭
1889年4月14日/109
幻觉
歪曲的信仰
神秘中的神秘
1889年4月25日/113
罪过的含义
艰难的妥协
1889年5月2日/116
一首歌
生活的艺术
1889年5月8日/120
设计
1889年5月14日/122
神圣的雕塑
1889年5月23日/123
道德的标准
安慰
1889年6月4日/126
文化
文化与想象
1889年7月8日/129
正确的信息
书的用处
1889年7月14日/132
新习惯
教书
教育方法
多样的爱好
宗教教育
报春之路
1889年6月20日/140
教育的目标
1889年6月28日/142
罗斯金主义者
隐私
书的生命力
书的隐私问题
1889年7月1日/147
情绪
1889年7月8日/149
社交
1889年7月15日/151
成长
1889年7月18日/154
弗朗西斯·威利特
1889年7月28日/161
公立学校
人生之课
灵感的闪现
1889年8月8日/165
恐惧的阴影
1889年8月11日/167
埃里克病了
1889年8月12日/168
1889年8月13日/169
我的儿子.我的儿子
1889年8月19日/170
丧子之痛
1889年8月28日/172
魂牵梦绕
1889年8月30日/174
如释重负
希望
1889年9月5日/177
挚爱与悲伤
1889年9月7日/179
生意倒闭
1889年9月12日/180
记忆
1889年9月15日/182
后一次与埃里克散步
1889年9月20日/184
无法慰藉
黑暗中的心
1889年9月25日/186
母爱
1889年10月10日/188
搬家
1889年12月15日/190
告别
1890年2月10日/191
一所老房子
1890年4月8日/195
我们的新家
1890年5月16日/197
新的生活
难解的心结
1890年5月25日/199
常态的生活
单调的谈话
1890年7月3日/202
人生的境界
1890年7月18日/205
一位新朋友
花园散步
老先生
一次谈话
问题所在
上帝的旨意
启迪
1890年7月10日/216
新的生活
心灵的成长
1890年8月25日/220
莫德病了
心灵的归宿
1890年9月6日/223
生活的阴影
麦琪
1891年2月6日/226
对麦琪的打击
孤独
1891年2月8日/230
等待
幻象
1891年2月10日/232
一个寓言故事
孩子与花园
孩子
1891年2月14日/237
落空的意愿
1891年2月18日/239
羔羊
1891年3月8日/241
遥远的希望
1891年4月3日/243
体验人生
1891年4月24日/246
1891年5月10日/247
上帝般的平和
1891年6月6日/249
乡间小径
1891年7月20日/251
上帝的智慧
1891年7月24日/253
带翅膀的鲜花
1891年7月8日/254
基督教科学
1891年7月19日/256
流便的悲伤
1891年8月18日/259
死亡之榻
1891年10月12日/261
见证
平和之路
【免费在线读】
序言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些神经兮兮的.也许一些人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或有这样的感受.的确.本书与疾病相关.它讲述了一个备受疾病困扰的灵魂的故事.但并不是所有与疾病相关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种病态的心理.如一篇研究癌症的学术论文.它是从病理学的角度去写的.就不存在所谓的病态问题.近几年.为公众利益着想.人们常把疾病当成一种自然现象.不再讳莫如深.也不再妄加非议.认为疾病是魔鬼附体.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独锁空阁.与人间隔离.然而.从一个走到了另一个.有的人竟然认为遭受心智困苦之人.是异想天开的幻想家.认为他们只要意志坚定.多融入五彩斑斓的现实社会.就可恢复正常.这种想法愚蠢透顶.让人对此类病人缄默视之.失去了同情之心.也抽回了援助之手.卡莱尔①和兰姆②的朋友普罗克特夫人③.一位睿智而坚忍的女人.就叮嘱一位总是外表病怏怏的年轻人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的健康状况! 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建议充满善意.也非常明智.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意志坚定、藐视痛苦.就可以把痛苦束之牢笼.但是面对痛苦如果从积极意义上讲.遭受痛苦的折磨也许别有一番深意.痛苦.绝不是拙劣的错误、善意的失误.而是多彩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幕.
痛苦或许已经过去.或许正在疯狂肆虐.或许即将袭来.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面对.又何必刻意隐瞒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人的坦诚会让无数人受益.暗无天日的苦痛来自于可怕的与人隔离的孤寂.如本书能播撒一缕微茫之光.让世人感受到一丝光明的福祉.本人将不胜满足.痛苦中没有病态.坦诚中没有病态.对痛苦漠然忍受.认为痛苦无可救药.难以避免.才是万病之源.本书的目的也在于表明:痛苦有法可医.有药可治.是仁爱的天意之温情所在.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1907年7月14日
导言
本书所记载之事.是一部苦痛缠绕的朝圣之旅.作者一路磕磕绊绊走来.悲伤与忧郁如影相随.从未停止过纠缠.本想让这朝圣之旅自我代言.但现在只能说.公开这样一部隐秘而大胆的笔记.一定要承担某种责任.首先我必须考虑.也许是出于本能.作者写这本日记意在何处呢?这并不是说.作者必须为意图所左右.但他必须把自己的本意与本书对读者的价值作以衡量.尤其是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对本书发表的感受.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对整件事的所谓衡量标准其实都是虚假的、因循守旧的.假如一部有二百年历史的神圣而隐秘的日记.在家中的旧书堆里被发现.假如作者或书中提及的人物不想让书见光.就以隐私为借口极力反对发表.那么.只能遗憾地说这种借口不可理喻.逝者尊严不应受岁月流逝的影响.对这一观念执着的恪守.我们表现得非常脆弱.把几年前过世者的尸体挖出曝光.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对死者莫大的亵渎.可人们却默认地质学家的所作所为.任由他们随意挖掘古埃及的墓穴.任由他们处置墓穴中的尸体.要是有人建议博物馆中展览的木乃伊应该送回到原墓穴中.人们就会嘲笑他多愁善感.刚去世几年的尸体公之于众.会让我们隐隐感到不安.认为这是对死者的冒犯.可是.我们却从未尊重过这些出身高贵、皮肤娇嫩的埃及女人的情感.她们本应在那个煞费苦心、精心布置的体面而周到的墓穴中再安静地待上几百年.对于这种情况.所谓的责任就无从谈起.涉及的人也都不会对于公开见光持有异议.即使作者本人.也根本再无想要隔离尘世、安然度日的欲望.本书作者已离群索居很久.他坚持认为自己有权利处置自己的隐私.此外.书中还披露了其他一些人的思想和情感经历.这些对于提升哀悼者和苦痛者的精神境界大有裨益.作者说过的话足以证明(有证据为证).否认他们的权利是自私的行为.他本人会坚决予以唾弃.他认为.我也听他说过.任何人都无权拒绝他人给予的慰藉之情.伸出来的援助之手.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卸去重负是至高无上的责任.他知道.世界上体贴的同情是分享经历.是有能力慰藉他人.告诉他你也曾踏上过同一条黑暗之路.只不过在天堂圣光的照耀下才获得重生.我甚至可以大胆地推测.他写这部书的本意也在于此:减轻苦痛.慰藉他人.作为遗物.他把书稿留给了我.任我随意处置.对他的想法.我已心领神会.我想他的疑虑就是这部书稿的价值是否名至实归.值得出版.在出版这件事上.无论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会始终要勇敢地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对此我确定无疑.
我认为好先介绍一下我朋友的性格以及他的经历.如果可能.我宁愿让他自己挺身而出.作一番自我介绍.但可惜初的日记都是一些平淡的流水账.所以无法实现这愿望了.作者早年的自述已经写入书中.但他本人要比书中描述的生动有趣得多.所以我愿意把朋友眼中的他描绘一番.
我们初次相识是在大学期间.这种同学情分也奠定了我们终身不变的友谊.他是在灾难接踵而至的阴影下创作这本书的.这让人感觉似乎本书充溢着悲伤抑郁.但这根本不是事实.只有把他在朋友眼中的印象描绘出来.才能与之对比.知道它是否真实.
他是一位乡村律师的儿子.中等家境.受过与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他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年幼时母亲去世.之后上了一所重点中学.无论在学习还是在运动上.他都表现得平淡无奇.初见面时.我对他的印象是.他聪明、平和、友善、单纯、举手投足间有一股帅气.很愿意独来独往.他不指望出人头地.也似乎没有远大的抱负.我和他一起上的剑桥大学.并由此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我们志趣相投.都不太热衷社会活动.我们一起读书、散步、交谈、娱乐和游戏.我对他的依赖胜于他对我的依赖.的确.他从不在意与人建立紧密的圈子.他为人坦率幽默.魅力出众.善于观察.他不依赖任何人.情愿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他有着诗人般的气质和丰富的想象力.喜欢静默沉思.很少兴奋到得意忘形的地步—至少.我从没见过他像其他青年人那样激情四射.蓬勃爆发.他喜欢志同道合的朋友.却总愿意独处.除非有明确的邀请.他很少去别人的寝室.却非常欢迎随时到访的客人.他谦虚内敛.我想.他也许从没想过自己会有什么社交才能和个人魅力.渐渐地我发现.他有着敏锐的思维和良好的判断力.过去以为他性情淡泊.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现在却发现他对品评书籍和艺术有着超人的天赋.也许因为非常了解自己的弱点.他常常写诗.却羞于承认.我手边就有几段他写的诗句.虽不对仗.还有些瑕疵.却也热情洋溢.打动人心.显示了作者细腻独到的眼光.我想.他所拥有的远大抱负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其中暗藏着一种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是所有蓄势待发的强者具有的共性.总的说来.那些日子里他的穿着是一种冷色调.对待友谊.他总能坦然处之.这得益于他简单率直的性格以及强烈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不是来自于冲动.而是来自于理智.这种平淡的交友方式.让他与朋友的交往有一个缓冲.所以他从未因此而有过多的烦恼.一次与他散步途中.我发现.他对大自然的美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不是对栩栩如生的图画产生的模糊的印象.而是对美丽景色细致入微的评断.他经常说.更喜欢那些小巧的局部景观.可以让人一览全貌.相比之下.那些广阔壮观的景象却让他感到难以把握.他的整个思想也是如此:喜好随手拈来的微小胜于把握不定的全貌.
我往往容易把他理想化.但回想起来.他确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思想单纯.体贴入微.虽非容貌出众.却也风度翩翩.举手投足潇洒大方.他的行为从不让人有局促尴尬之感.他也很少在众目睽睽之下长篇大论.他的敌人少之又少.密友也是屈指可数.剑桥大学欢乐的时光飞逝即过.在此期间.很少看见过他情感的外泄.终于有一次.在离开剑桥前夜的晚会上.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朗诵了一首奥玛·海亚姆① 的诗:
……
啊!玫瑰凋零.春天消逝.
散发浓香的青春也该掩卷休憩.
朗诵到此.他突然中断.泪水夺眶而出.
毕业后.我因生活所迫必须找工作.而他却不必为此烦恼.这让我羡慕不已.他告诉我.他父亲希望他自己做出选择.我猜想.这一定是他父亲非常疼爱他的缘故吧.他出国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在伦敦见了一面.当时他正攻读律师.这时.他已有了自己的职业.他写了一部小说.拿出来让我读.尽管他谦虚地说.这部小说还不太成熟.可在我看来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准了.不久.小说发表了.引起了一番小轰动.这让他下定决心致力于写作.他的兢兢业业.废寝忘食.让我有些吃惊.明白他是次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那些日子里.他大多在家写作.也偶尔在伦敦逗留.以便与人交往.这段时间我对他了解不多.但我猜想他肯定有了一些社会声望.他不善言辞.无法想象他怎样做才会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但他沉静、幽默、富有同情心.身体也一直非常健康.他坦诚友善.平易近人.不知疲倦.从不发脾气.很少以自我为中心.也执着于对人格的研究.这使他能善解人意.与他相处从不会令人感到无聊.他的书不断付梓出版.这些书虽非书中精品.却也幽默诙谐.入木三分.一本胜过一本的出彩.30岁时.他已成了有前途的年轻作家之一.可之后他做的事情却出人意料.他与格洛斯特郡①一位牧师的独生女坠入爱河.爱得死去活来.这位牧师出身高贵.家教良好.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女孩的母亲早亡.父亲也在她婚后不久去世.女孩非通常意义上的聪明.也非想象中的我朋友所喜欢的类型.他们在萨里郡②的一个小村边建了座房子.定居下来.三个孩子相继出生—一个女孩.两个男孩.其中的一个男孩只存活了几个小时.这段时间.他几乎不来伦敦.非常满足于这种恬静安逸的乡村生活.让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开始时.我常和他们待在一起.这个家庭是我见过的幸福的家庭.房子很大.很舒适.带一个大花园.婚后不久他父亲去世了.留给他丰厚的遗产.让他可以无忧无虑地继续从事创作.
他的妻子是位虔诚的教徒.她至真至深的善良和同情心让她与大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她认识镇上的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出入他们的家庭.成了无数家庭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依靠.她绝无所谓的狭隘的教区意识.与那些高调的女慈善家们截然不同.她从不故意显得忙忙碌碌、精明能干.而且她经常去的人家都是那些普通的邻居和朋友.而非她的救济对象.她的善良自然而随性.让她总能及时出现在悲伤与痛苦的场所.与他的妻子不同.我的朋友总需要努力地融入大家.但必须承认.也许得益于妻子的缘故.再加上他的彬彬有礼.简单质朴.也为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人缘.这些事情从日记中是无法捕捉到的.他自己对此也毫不知情.恐怕是因为他对自己天生的魅力根本没有意识.总莫名其妙地担心自己让大家感觉枯燥无聊的缘故吧.他告诉我.之所以很少拜访朋友.就在于他感觉离开工作.一切都变得索然无趣.创作是他的职业.更是他的娱乐方式.有些人工作起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而他却不同.他总是满怀喜悦、却有节制地进行创作.从不疲于奔命.但肯定是坚持到后的人.有时写完一部书后.他会休整一个假期放松一下.但从没有一天不进行创作.而且从未感觉到辛苦劳累.他们的生活平静安逸.不时有朋友来来往往.但他更喜欢客人一个人来.或者是一对夫妻来.这样他就不会受到打扰.可以继续工作了.看到客人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全了.他就悄然退出.回到书房继续创作.直到晚饭时再重新现身.妻子对他呵护有加.把一切都打理得周到妥帖.显然.不用特意的吩咐.她就完全能领会到他的心思.并且按照他的意愿安排每天的活动.让他不必为此劳神费心地反复叮嘱.也感觉不到自己受到了特殊的照顾.妻子所做的一切.他可能毫无察觉.当然.虽然他喜欢所有的一切都被安排妥帖.但却讨厌方便自我、麻烦他人的做法.在他家做客时.一家人让你感觉惬意愉快的同时.你还可以体会到精神上的享受.谈到乡村生活时.他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是个不会让人感到乏味的谈伴.尤其到了晚上.他愈发和蔼可亲.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令人倾倒.他有着诗人般的浪漫气质.情感细腻.语出惊人.谈吐间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无人可望其项背.
孩子们也非常聪明可爱.一家人和和气气.互敬互爱.一幅幸福快乐的家庭场景.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在朋友圈中飘溢.人们常常感到.有客人来访时.这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客人走后.它仍不会归于枯燥乏味.客人的离去让他们回归到远离人际喧嚣的平静生活.这种生活既神圣又美好.充满了浓浓爱意.也决不矫揉造作.呆板单调.在此期间.我朋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婚后.他的创作少了一些.没有了创作的新鲜感.也缺乏了往日的激情.他常常重复写一些场景和人物.就连人物的思想和语言也变得程式化.我想.这可能是真实的生活远比艺术创作更有情趣的缘故吧.这时.他的一本书出版了.几乎令他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在这本书里.他运用细腻老练的文笔.如手术刀般精准的感觉.透彻而独到的分析能力.让这本书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异军突起.蜚声文坛.在这部书里.我找到了一种在他先前的作品里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他在书中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也许除了作者本人之外.所有人都认识到了这部书的价值.书出版后.他到国外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返回故里.正是在此期间.这本日记诞生了.
他回国后不久.我去看他.本以为成功会让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却看起来神情沮丧、焦躁不安.他告诉我.自己已心力交瘁.江郎才尽.在这本日记中.无法读出他往日的翩翩绅士风度和超常的忍耐力.有的只是他无时无刻与抑郁所做的顽强的抗争.这些抗争刻骨铭心.催人泪下.他从未抱怨过.也尽量克制自己.避免在我面前流露出来焦躁不安的情绪.的确.在我看来.他一直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而眼下.他正面临着一场冷酷无情的考验.这场考验让他茫然无措.但他倾尽了所有的力量.以英雄般的意志与这残酷的考验进行斗争.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读书、散步、教育孩子—这项工作.他做得尤为出色.可是.人生的灾难接踵而至.他的儿子.一个聪明可爱、多才多艺的孩子不幸夭折;接着他破产了.大部分财产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他用惊人的平静心态处理了财产损失的善后事情.然后出租了自己的房子.搬到了格洛斯特郡①.在那里.幸福又开始降临在他的头上.如日记中所记载的那样.他结交了一位新朋友.一位乡里的绅士.虽身有残疾.但性格刚毅.依靠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神秘力量掌控着自己的人生.他开始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普及教育、与人交往.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又病了.而且突然间离他而去.不久.他的女儿也撒手人寰.他彻底崩溃了.之后.在他的请求下.我和他一起在国外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因生计所迫.我不得不回到了英格兰.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对他而言.生命的春天已然逝去.能让他继续生活的.就是顽强的忍耐力以及往日记忆深处的种种柔情.在国外期间.我们形影不离.虽从未看见他怨天尤人.但他为了忘记这悲伤苦痛的记忆而进行的种种凄苦的挣扎.却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回国不久.他也回到了英格兰.回国后初的一段时间.他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可突然一夜之间.他像变了一个人.重新振作起来.他开始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承受住了失去亲人的悲痛.恢复了往日平和安静、不为现实所动的心态.我想.这是他人生观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吧.现在的他.满足于等待.乐于信任他人.就在这个时候.那位乡里的绅士老先生去世了.之后不久.老先生的侄女.一位性格坚强、纯真质朴的女孩.嫁给了她倾慕已久的一位牧师.后来.教区长的职位出现了空缺.她丈夫接替了这一职位.于是他们就搬到了教区长住宅区居住.我的朋友.作为老先生的后一位继承人.把房产所有权转到老先生的侄女名下后.就搬离了庄园.他又领养了一个孩子—他妹妹的儿子.在各方同意下.这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他所有房产的继承人.同时是目前房产的经营者.过了大约15年的时间.我的朋友去世了.在他生命后的那段时间.他的生活平静安逸.他自己也十分满足于这种生活.我常去庄园里看望他.他的朋友圈是我所见过的有号召力的.他非常活跃.当上了地方行政长官.处理了很多镇里的事务.但他主要的兴趣还是在教区.在这里.他有许多挚友.是很多家庭的生活顾问.他经常做大量的户外运动.也读了不少书.他没有把外甥送到学校.而是亲自教育他.他的言谈举止又恢复了往日的魅力.不.应该说比往日更胜一筹.他的亲和力与幽默感.让我看到了他往昔的影子.只不过被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过去的他光彩外敛.妙语连珠;现在的他柔情似水.浪漫有加.过去的他.对情感和信仰常常保持缄默;现在的他.已经获得了出众的与人交往的魅力.能够轻松自然地与人实现“精神交流”(因本人言辞鄙陋.暂且如此称之).记得他对我说过.在与邻居交谈中他了解到.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是所有人都感兴趣的.那就是宗教信仰.他微笑着说: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投入要比罗伯特·沃波尔爵士①所说的多得多.在我看来.他并不是刻板的宗教信徒.相反.他反对教条呆板的宗教礼仪和教会活动.但却对原则性的宗教教理笃信不移.真心地虔敬上帝.友爱邻居.他目睹了养子的长大成人.他们之间的信任和挚爱是世间纯美的真情.终于.他要远离人世.他曾告诉过我.他渴望死亡.但他的离开却令人始料未及.在病了一周后.早餐从椅子上起来的时候.他突然感到眩晕.然后不到半个小时.他就溘然长逝.
他去世后.我担负起整理他书稿的工作.这些书稿都是一些零散之作.没有完整的作品.而且都是在他成名之前创作的.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决定要将这本日记付梓出版.我认为现在是恰当不过的时候.
这本日记令人动心之处是他的真诚、坦率.也许语调有些悲伤、压抑.但要是知道作者是以何等的勇气和坦诚将自己暴露在公众面前后.你就不会对这种情感有所挑剔.在绝望时刻.他曾说自己已品尝了自我卑微的苦酒.他坚持认为自己毫不道德.不能坚持忠贞的爱情.不能恪守为人处世的人生美德.也没有耐心和勇气.他说自己一生怯懦.充满野心.渴求尊重.常为安逸左右.他还说自己慢慢才明白.人生的出路(他自己从未敢放胆一试的出路)就是.的信任和彻底的服从.他说.他感到安慰的.就是自己已经尝尽了人生的种种悲苦.我安慰他说.他对自己的评判有失公允.过于夸张.他只是笑着摇头否认.他的样子让我记忆犹新.我想.正是在这一时刻.他触动了每个人内心脆弱的地方.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他一直在沿着这条路执着前行.
这里不是歌功颂德的地方.我的任务只是描绘出来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通过这本日记中的肺腑之言以及真情的表露.大家将会了解到他内心的真实世界.我想:人生之所以美丽.在于人能在不知不觉和循序渐进之中.弥补不足.实现人生真谛.他必须要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悲剧.因此.他比任何人更珍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而当这种温暖和亲情被无情剥夺的时候.他只好从艺术创作中获得慰藉.填补自我的空虚.可在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又偏偏失去了创作的能力.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接踵而至的财产损失.却并未对他真正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因为他本来就对钱财不屑一顾.终于.在生命结束之前.他找到了他一直执着寻求的宝贵的财富.记得在临终前他对我说.无论他对生命的感受如何.他一刻也未曾怀疑过.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用心、有爱的人的一次教育.当意识到这一点.当明白了人生的每次经历都无不富有深意和价值时.是他人生幸福的时刻.我不知道他在期望什么.或者在等待着什么.他把自己的未来.正如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一样.都放在了自己毕生奉献的值得信赖的上帝手中.
珀西·卢伯克(亚瑟·本森《日记》的编撰者)
1888年9月8日
瑞士
在采尔马特①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后.昨天我们回到了家.我们在采尔马特整整待了2个月.在那里遇见了许多可爱之人.过得非常快乐.那里天气晴好.可以长时间地散步.悠闲地读书.尽情享受户外生活的美好.但我并不喜欢瑞士.那里有无数巍峨壮观的景致.而真正让人心驰神往、耳熟能详的微观美景却寥若晨星.那昂然耸立的山峰.斜插云端的皑皑白雪.冰层覆盖的残岩巨石—到处都透露着威严与神秘.我们无法知晓那里在发生着什么、它们在期盼着什么.它们根本透露不出人类的讯息.甚至与人类毫不关联.每个星期.人们都要到闷热却整洁的礼拜堂听布道.由一些当地有名的牧师进行传教.内容是关于休息的必要性或是满怀敬畏领会上帝杰作的益处.瑞士的山脉庄严巍峨.却只让我感到了人类在上帝的心中以及他的神圣旨意中的渺小.如果是一名福音传道者.需要静思冥想时.我决不会在这些大山中践行.因为那样我会强烈的感叹《诗篇》中传教士所言:“人类究竟是什么.让上帝如此警觉?”我会为此感到深深的沮丧.我常常认为.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遭受痛苦.这是人类的宿命.而一直在遭受冰冻、荒芜折磨的大地.也对生命充满敌意.它更应该得到救赎.日复一日.在高高的山峰之间.我时常感到一丝困惑.纠结于如何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那些残岩、冰挂如何常年顽强地生存下来.显然.这与人类毫无关系.至少.很难想象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类置身其中.悠然的休憩.
穿过瑞士翠柏浓郁的山谷.路过了一个建在高地的山村.山村景色宜人.村舍聚拢在一座带着尖塔熠熠闪光的教堂周围.木屋蓝色罩面.上面高高的飞檐恣意卷曲.鸟瞰着周围的一切.我禁不住触景生情.瑞士也许真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去处.山谷、高峰和雪地都为它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再往上走.到达山顶.你就会发现瑞士其实是由一片贫瘠的山脉所环绕.到处是一望无际冰冷的山石和冰川.只有山地上才露出几道浅浅的绿意.在这里.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弯腰弓行.要知道人类毕竟只是上帝宽容的产物啊.
奇怪的心情
一天.随向导出行看日出.远处.一抹朝晖潜藏在荒凉、阴翳的山脊之中.缓缓升起.随后.一道橙黄的光芒从天而降.它棱角分明的蓝色阴影映衬着残岩雪地.柠檬色的光辉穿透如火的金色.把金色染成了猩红.太阳慢慢隐去锋芒.栖息在不安的山海之中.将余晖撒向大地.还有更惊艳的景色呢!冷峻的山脊变成了深色的高脚杯.冉冉升起的太阳光芒四射.如洋溢着醇香的美酒倒入杯中.这迷人的景色让我阵阵狂喜.神魂颠倒.这令人目不暇接的美景意味着什么?这华丽而肃穆的一切.溢满孤独、难以触及的神圣.世间万物又意味着什么?也许我们见过的每一颗星辰.在夜晚过后都会渐渐隐去光芒.但它仍会被各种类似地球一样的行星如光环般环绕.在这光环之中、星辰之上.栖息着我们从未梦想过的生物.毋庸置疑.在无数的星球之上.在某个太阳的中心.白昼的光芒正播撒在冰冷的山脊之上.唤醒了有感知的生命.它们虽处在遥不可及的天外.但仍满载着自己独特的敬畏、希望、文明和历史.这是一种多么充满神奇、令人陶醉的遐想啊!
空虚的心灵
在这浩渺的宇宙之中.渺小的我身居一隅.正心驰神往.庆幸自己能成为这浩渺世界的观众.成为这难以捉摸的宏大奥秘的参与者.然而.我却突然感到一阵疲倦.不禁感慨.再强大深奥的生命和自然规律都抵不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思想的倦怠.脑力.这种神圣的感知和想象的力量.与渺小脆弱的知觉相比.只会自惭形秽.知觉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常伴有强烈的想去了解、认知的渴望.却常因恐惧走向黑暗而让人浑身乏力.畏缩不前.我不禁好奇.为何人被赋予了认识纷繁复杂的万物的能力.却没有被给予认知万物存在意义的能力.人们渴望投入上帝的怀抱.倾听他的谆谆教诲.然而.却常被笼罩的阴影羁绊着.常被无情地驱赶回陈腐局促的生活.为责任、劳作、饮食、睡眠所困扰.尤其还要与我们一样无知的其他人.与那些骄傲自大之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耐心聆听他们自以为是的对世界万物的阐释.即使是爱.也时常有阴影笼罩.虽然我与妻子莫德亲密无间.却仍无法告知她任何宇宙的奥秘.反之.她亦如此.我们心底无间.互相痴迷.分享一切希望和恐惧.但却随时会天各一方.我的孩子埃里克和麦琪.坦诚的说.比我的生命更加珍贵.我们赋予他们生命.他们用声音伴随我的创作.他们又该怎样?虽然他们对此一无所知.然而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未来.我那个未及起名的儿子.6年前刚睁开双眼看了一眼这个世界.几个小时后就匆匆合上.他现在身处何地?抑或无处不在?他知道他给我们生活的喜悦和悲伤吗?我宁愿相信他知道.这些想法漫无边际、虚无缥缈.全都来自一个此时正凝视深渊之人.无论谁都会说.这里景色宜人、令人神往.可我却感到有些枯燥.距离上次出书已经6个月有余了.我一直在刻意休息.我身体无恙.没有任何不适.以往.脑海里装满书稿.林林总总的想法接踵而至.写书的计划恐怕也早已吐枝发芽.可现在.生命中次.头脑一片空白.思想的土壤贫瘠荒芜.似乎陷入了可怕的沉闷和寂静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一切不再美丽.只是美丽似乎已不再对我有任何意义.任何启示.